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,敌后战场的斗争形势日益严峻。1941年至1942年,是中国敌后抗战最为困难的时期。
1941年6月,德国进攻苏联。12月,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,挑起太平洋战争。1941年底,日本总兵力扩大到240余万人,其中130万人都压在中国战场上。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,承担着抗击日本陆军主力的任务。日本侵略者为了把中国变成其进行太平洋战的后方基地,在占领区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,并且集中日、伪军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“扫荡”和“清乡”,实行极其野蛮的烧光、杀光、抢光的“三光”政策,使用毒气和细菌武器,制造无人区,企图摧毁敌后抗日军民的生存条件,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。
在反“扫荡”、反“清乡”的斗争中,华北平原敌后军民创造了很多有效的歼敌方法,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,狠狠打击了日寇。
1941年至1942年,日本侵略军在“扫荡”华北的根据地时,一次使用兵力在千人以上到万人的达130多次,万人以上至7万人的近30次。在同一地区有时反复“扫荡”达三四个月之久。
1941年1月下旬,日军“扫荡”冀东丰润潘家峪时,枪杀、刀砍、放火焚烧,共屠杀群众约1300人,杀绝30多户,烧毁房屋1000多间,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潘家峪惨案。
为渡过难关,党适时调整了根据地建设的各项政策,带领根据地军民同日、伪军的“扫荡”和“清乡”进行了英勇斗争。在反“扫荡”、反“清乡”斗争中,敌后军民创造了很多极为有效的歼敌方法,如麻雀战、地道战、地雷战、破袭战、水上游击战等,还创造了建立武装工作队等斗争形式,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。
1941年至1942年,八路军、新四军和游击队、民兵共作战4.2万多次,毙伤俘日、伪军33.1万多人。敌后军民的反“扫荡”斗争,牵制、消灭了大量日军,成为中国坚持长期抗战最重要的因素,也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支持。
在艰苦的敌后抗战中,广大军民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。1941年9月,在冀西狼牙山地区,八路军战士马宝玉、胡德林、胡福才、宋学义、葛振林,为掩护党政机关和群众转移,主动把日、伪军吸引到自己身边,一步步退到悬崖绝壁,据险抵抗。在打完最后一粒子弹后,他们毅然砸枪跳崖。人们称他们为“狼牙山五壮士”。
1941年8月27日,伪军包围冀中献县东辛庄,采用拷打和屠杀的办法,威逼群众交出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的母亲。许多人被打得死去活来,仍守口如瓶,当场数人被杀。马母见情不忍,挺身而出。敌人对她威胁利诱,要她写信劝儿子投降。马母痛斥敌人说:“我是中国人,一向不知有投降二字。”她坚贞不屈,最后绝食而死。
河北省平山县拥军模范戎冠秀,在反“扫荡”战斗中,不避艰险,奋不顾身地安置救护伤员,被誉为“子弟兵的母亲”。
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团结一致、不畏强暴、反抗侵略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,是反“扫荡”、反“清乡”斗争胜利的力量源泉。抗日英雄献身民族解放事业,表现出不畏强暴的伟大民族精神,值得人们永远铭记。
党群工作部